09:00 - 18:00
分享到: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5日在北京开幕,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海洋话题,涉及海洋资源开发、蓝色碳汇、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科技创新等领域,让我们一起看看关于海洋的建议有哪些。
加强海洋资源开发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而海洋资源开发是海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海洋资源开发”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
大力推进海洋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设计和制定海洋新能源整体资源开发规划,统筹开发海洋新能源资源,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图,输出阶段性目标任务,研究并出台科学完善的科技攻关、产业发展等配套措施和扶持政策。”宁凌认为,应开展以海上风电产业为标本的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范式研究,探索海洋经济产业发展路径,获取海洋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邮政营业所主管谢坚
加强港珠澳海洋海岛经济发展
谢坚建议,要加大放开因香港澳门海洋区域过小的活动空间,加大推动粤港澳多方面的海洋经济发展项目,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扩大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探索海洋海岛资源的旅游发展空间。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各沿海地区的海岛旅游,推动港澳游艇自由行。用智慧科技管控人船到湾区各海岛区域交流互动旅游观光,为湾区粤港澳三地海洋海岛旅游提供广阔新空间。
❐ 全国政协委员、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
建立国家级海域空间数据库,制定国家海上风电发展专项规划,打造海上“能源岛”
舒印彪建议,要加强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制定国家海上风电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推进近远海风电有序开发。加大海上风能资源勘查力度,建立国家级海域空间数据库,全面掌握海洋风能资源储量和分布特点。结合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服深圳分公司总经理郝振山
统筹海洋功能区划,将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区块纳入国家统一规划
郝振山建议,要统筹海洋功能区划,将海上风电和海洋油气区块纳入国家统一规划。对于油气作业与海上风电重合的区块统一审批,对于已开发油气田矿区出台相应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鼓励海洋油气企业参与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推动海资源共用,实现资源从专有型向共享型的根本转变。
❐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
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带动乡村振兴
兰平勇建议,要健全金融扶持机制,采用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解决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海洋产业的融资难题。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农户+产业金融”,探索育苗、养殖、加工、旅游、科普等新型深远海智慧渔旅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带动渔民共同富裕。同时,对先行先试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比如实行投资补助、税收减免,在海域使用、项目合作等方面给予优惠。
❐ 全国政协委员王志良
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对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的关键矿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
王志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牵头尽快对我国关键矿物的需求、进口依赖、陆上生产能力和资源潜力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的关键矿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摸清我国关键矿物的海洋资源潜力和开发经济价值。
同时研究在公海进行开发的方案;加快对海洋关键矿物开发的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等加大研发力度,建立现代化开采和商业化的示范项目;协调相关优势企业对海洋关键矿物进行勘探开发;研究为在公海开发更多关键矿物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制度支持。
❐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副市长王连春
打造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
王连春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委应大力支持江苏高规格、高水平举办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推动建立更具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支持江苏沿海城市率先实施深远海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形成更加多元的创新示范样本。建议大力支持江苏沿海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中心,支持江苏重点实施海上能源岛、海洋牧场、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等一批创新示范项目。
推动蓝色碳汇
助力实现碳中和
蓝色碳汇主要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目前推动低碳经济、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之一。我国拥有较大的蓝色碳汇发展潜力,发展蓝色碳汇、提升蓝色碳汇能力成为助力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今年全国两会上,“蓝色碳汇”受到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福建省委会主委严可仕
在福建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
严可仕的建议是,应当健全渔业碳汇评估体系,鼓励渔业养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产业基础研究,特别是强化渔业养殖固碳、增汇实践研究。同时,在沿海省份设立渔业碳汇研究与增汇工程示范基地,具备条件的,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海岸线曲折、渔业养殖基础扎实的福建省设立国家级渔业碳汇研究机构,探索制定渔业碳汇计量、监测、核查和评估等标准和规程。
❐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关于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建议》《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蓝碳发展的建议》
在《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蓝碳发展的建议》中,马化腾建议,应开展大湾区蓝碳生态系统基础调查与检测,制定战略规划,建立数据网络系统;加强海洋协同保护管理,开展固碳增汇技术研发,重建高生物量、高碳汇型水生生物群落,完善海洋碳循环和储碳机制;加大对蓝碳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探索蓝碳定价机制,支持海洋碳汇交易等。同时,他提出《关于把珠江口海域纳入国家公园总体布局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对建立珠江口国家公园进行充分研究论证。
❐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于迅
以蓝碳助力碳中和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于迅建议,借助国家支持与国际合作,构建蓝碳科学与政策研究平台。围绕现有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将蓝碳纳入生态保护指标范畴,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统筹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分区域、分类型推动蓝碳试点示范项目;用足自贸港政策优势,创新蓝碳交易机制与金融实践。构建以金融为重点的蓝碳公共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蓝碳生态价值。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为契机,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蓝碳交易模式,积极探索个人、企业之间基于碳账户的交易、定价、对价等制度规则。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促进人海和谐共生
当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气候变化加剧、海洋污染持续、局部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减、珍稀物种消失等诸多挑战,海洋生态保护刻不容缓。“十四五”时期“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海洋生态保护也逐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今年的全国两会,“海洋生态保护”同样也受到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重视。
❐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
国家应在海域和滩涂使用上为大型海藻栽培划出保护红线
张立祥认为,应在海域和滩涂使用上划出海洋农业的保护红线,让大型海藻栽培在既不占用耕地资源,又不耗用淡水资源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建议将大型海藻栽培纳入国家农业政策性保险、落实和实施碳汇补贴,以促进近岸海域的生态平衡。他还提出要在大型海藻的栽培种苗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尽快补齐“海上粮仓”苗种短板。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侯一筠
在海洋污染监控方面应减少部门重复性监测
侯一筠建议,应积极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战略与规划,修订《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科学制定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战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水文气象等背景参数快速连续跟踪监测,提升数据传输、信息制作与分发的地面支持系统水平;建立国家海洋数据网络共享平台,明文规定使用方法和准则;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防治海洋污染的能力。
❐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
美丽海洋建设需要“良法”保障
吕忠梅认为,应按照陆海统筹的系统性思维,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法编”,用专门章节规定海洋生态要素管护的政府职责,建立专门的海域的利用管控与保护改善、海岛的利用管控与保护改善的制度;规定海洋污染防治、海洋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制度。《海洋环境保护法》立法修改尚未完成,致使省级层面海洋生态环境制度化建设因上位法规范不足,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建议抓紧完善相关立法,加快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的法治体系建设。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
打造海洋发展新高地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当前的国际海洋科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在国家需求的链条上,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解决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是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积极讨论“海洋科技创新”话题。
❐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
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应对全球变暖
印萍建议,为防范“卡脖子”风险,应加快推进海洋甲烷测量和监测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低含量甲烷快速测量、甲烷原位精确测量、在线连续测量等技术难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测量装备,建立可推广的海洋甲烷测量技术方法体系。加快构建“星-空-地-海”甲烷监测体系,重点突破甲烷遥测遥感技术、海洋海岸带甲烷观测组网技术难点,加快国产甲烷监测卫星的研发和发射组网,研发海洋全剖面、关键界面和典型区域通量观测设备装备,开展重点区甲烷业务化监测示范,推动建设全球性海洋甲烷监测网。
❐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主委薛卫民
支持厦门大学申报建设“海洋碳汇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
薛卫民建议,支持厦门大学充分发挥一流大学的带头示范作用,探索建设“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先行示范区”,支持申报建设海洋碳汇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疫苗与分子诊断集成攻关大平台、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培训基地等平台,支持将台湾研究院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支持福建优先设置一批服务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沿、新型、交叉、边缘以及薄弱学科专业。
【通讯员: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许妍娜】
文章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公众号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m2uo5qgVULecD_wH0YZ9g